代身與新人:涂銘宏X陳國偉「宅動能」講座側記(下)

文字/余冠毅


■ 陳國偉:「宅」的次文化與情動力

「宅」的意義,在次文化研究者的視域中,有相當專業的脈絡,近十年的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於整體人類意識造成複雜的變化,加上疫情趨緩、卻並未結束,我們仍然籠罩在病毒肆虐的影響之中。陳國偉教授藉由日本次文化分析的角度,思索從文化評論家東浩紀提出的「動物性資料庫消費社會」,逐漸轉變其特徵邁入的「怪物化」情境。

本講題「從動物化到怪物化」,從文本分析試圖接近這樣的轉變,尤其是2010年代開始稱作「無緣社會」(關於這個詞彙將會在後面詳細說明);加上311帶來的災後變遷,各式情感層次變化如雨後春筍般浮現,甚至重構親密關係。與前述動物性的次文化框架進行對照,將會指引出一個階段性,透過文本再現以進行社會現象的回應觀察。

陳國偉教授主講「從動物化到怪物化:2020年代的『宅』經濟與情動力」
陳國偉教授主講「從動物化到怪物化:2020年代的『宅』經濟與情動力」

首先,回顧東浩紀對於「御宅族」的定義。接續岡田斗司夫的理論,認為「御宅族」是具有進化視覺的群體,可以應付高度消費社會的文化狀況,儼然「新人類」。這樣的認知是與社會大眾對於御宅族只會窩在家裡、且不具生產力的印象有很大的落差。

■ 資料庫消費與後現代情境

事實上,這樣的進化視覺來自於「資料庫消費」,御宅族透過大量作品閱讀,包含原作與二次創作,可以輕鬆處理介於「現實—擬仿」層次的文化產物。根據東浩紀觀察,他認為90年代才是後現代真正來臨的時刻,過往我們所理解的世界——樹狀模式,是以表層世界、和背後如枝節一般開展的深層世界「大敘事」所架構出來。然而二十世紀末的後現代情境,必須以德勒茲所說的根莖模式來理解,所有表層的文本來自背後資料庫的讀取,包含社會現象或文化創作,都仰賴素材的重新排列與組裝,我們可以說,當代的次文化消費有別於傳統故事消費的構造。

御宅族的革命在於,他們能清楚辨別表層擬象背後的雙層結構,且不是以傳統的文本分析與批評方式來思考。這樣的消費不僅在生產時就有不斷複製與重新組合的動能,由御宅族進行消費活動時的情動力,可以拓展至與原作完全無關的片段或部位,藉由辨別人物設定上的圖像與符號來建構不同作品、不同角色間的親緣性,以及當然的差異。

■ 大敘事的消失與「人物萌」

簡單來說就是「人物萌」、或「角色萌」。一個相當重要的作品案例是庵野秀明執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EVAGELION》(以下簡稱EVA)——作品中即有多重「擬象」的設定,人物作為擬象,又有著自己的擬象——本身就有著人物萌潛力,但同時精準描繪整個時代氛圍。其中,以主角碇真嗣為首的一群青少年,不知為何而戰鬥(也彷如觀眾在閱讀時,一步步邁向理解故事背後的世界觀),乃至於面臨社會巨變而衍伸出人際之間的疏離,一種關係未明、或無關係的狀態。

大敘事的消失,使得戰鬥與生存的目標曖昧不明,和御宅族階段中的前一個世代,以鋼彈系列作品進行大量消費的觀眾有所不同,更貼近後現代的情境。陳國偉認為,並非EVA影響了後續的作品,才生產出這樣的消費情境,而是在「資料庫」逐漸確立下來的時候,元素之間,出現了自我增生而被運用在其他作品上。

另外,不僅僅作品試圖再現的社會出現了人際網絡的改變,連同御宅族群體內部、御宅族與其鍾愛的作品之間,後者被陳國偉稱作「密室般的關係」,是密不可分、也密不透風的封閉性,御宅族(同時也是消費者/讀者)個人喜好的強韌經常不容許他人的介入。

大敘事的消失,使得戰鬥與生存的目標曖昧不明,和御宅族階段中的前一個世代,以鋼彈系列作品進行大量消費的觀眾有所不同,更貼近後現代的情境。

■ 無緣社會:後311日本社會,與文化產品對災難的回應

《無縁社会》,2010年日本放送協會《NHK特集》
《無縁社会》,2010年日本放送協會《NHK特集》

2011年,NHK製播了一檔節目《無緣社會》,探索當年度被列為日本十大流行語所指涉的社會現象。「無緣社會」中的「緣」,代表的是地緣、血緣(親緣)以及社會網絡的失效,當時根據統計數字,發現人的社會關係疏離,諸如老年後許多人瀕臨破產、孤獨死逐步年輕化、許多人沒有約會或擁有伴侶的經驗。在這些數據以外,親密關係的想像,被奇觀式地描繪成(可能有特定性別意涵的)流行語和標籤,人與人之間的共伴,仰賴虛擬空間連結,在現實層面則被取而代之。

隨之而來,同在2011年發生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則成為另一個重要節點,廣泛影響日本社會運用文化媒體來回應其所引發的社會問題。311的天災事件加上人禍的福島核災,引發「三重」末日恐懼的集合體。這包含二戰原爆的歷史遺緒、地震,以及帶來的日本島嶼沉沒(小松左京在1973年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原著已經預示的想像)的多層次創傷機制。在時過境遷的現在,過去卻並非結束的311震災創傷,作用於日本文化產品,成為歷史性的、記憶與遺忘的命題。

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三重」末日恐懼的集合體。這包含二戰原爆的歷史遺緒、地震,以及帶來的日本島嶼沉沒的多層次創傷機制。作用於日本文化產品,成為歷史性的、記憶與遺忘的命題。

原訂於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與災後復原產生許多衝突,事實上,在十年以後的災後地區,災難並非過去,且復原與生活的重啟比想像中困難。從文本的案例來看,如《監察醫朝顏》這部作品的電視劇版本,就是從海嘯失蹤者的議題應運而生的。同名漫畫原作最早是根據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背景創作,在日本富士電視台著手改編為電視劇時,選擇面向日本政府刻意淡化、或期待盡速邁進復興的道路,針對311震災進行深刻的描繪。

陳國偉認為,這部作品之所以有相當代表性的意義,一方面在於重啟災後的議題討論、重新理解2011後的無緣社會,透過「羈絆」來抵抗。「這部劇探討的是我們如何成為一家人,但女主角是法醫,所以他(這部劇)其實是把死亡、311、重生,這些事情都連結在一起,」除了指出編劇設定上的元素,更具有與歷史脈絡連結的可能性,陳又提到「日本從二戰以來的許多問題,是不願意面對的,往往以迴避的方式來處理。」

所以《監察醫朝顏》公開、以一種正面的態度來探討,但卻不是以煽情的方式,尤其是關於創傷如何成為重新連結生命與情感的接口。在劇中,女主角的父親不斷試圖尋找因震災引發海嘯而失蹤的妻子,他的執著延續到了退休後的晚年生活,似乎也將這麼一直持續下去;因而有了女主角對他的一番提問。而這段對話映照出,其實是日本面臨災害或戰爭創傷以後的回望/向前的辯證:若選擇繼續追究的話,生命似乎前進,卻好像是停滯的?但是往前而非回望,是否又忽略、遺忘了什麼?

改編自《監察醫朝顏》的日劇《女法醫朝顏》
改編自《監察醫朝顏》的日劇《女法醫朝顏》

除此之外,日本社會在一貫的文化產出中,似乎因其重複而顯示對於家庭、親密關係(或婚姻)的興趣,包含女性未婚者的年齡歧視,或多年後復出、描繪未婚熟男的續集日劇引起熱議。

然而2022年的話題日劇《不能戀愛的兩人》則是講述兩位無性戀者相遇以後,因為無性戀者不同於一般認識的戀愛關係會有的成分,僅只是好感,繼而在這樣的基礎下成為家人的故事。過往在大眾類型的影劇作品中,這類人物設定無疑是不見容於性別平權方興未艾的日本社會,但到了無緣社會提出以後的當今,卻能有這樣類似多元成家想像的文本出現。

■ 怪物家庭:2020年代的恐怖/變態家庭(宅)轉向

正因為在現代的情境下追求秩序,因而才有怪物的誕生、沒有秩序就不會有怪物。

近期出現的大眾文本,通常是影視作品,揭示2020年代以後,已有對於家庭關係更進一步的情動力轉向。這些作品往往在測試現代家庭的臨界點,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值得研究者與觀眾反思在於,家庭到底該不該、且以什麼方式存在?陳國偉提出一個觀念:「正因為在現代的情境下追求秩序,因而才有怪物的誕生、沒有秩序就不會有怪物。」

偽裝家庭、怪物家庭這類的作品的確層出不窮;舉例來說,由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電影《人魚沉睡之家》,就是一個母親不忍女兒成為植物人,費盡一切努力、透過各式機械的手段,維持女兒並未死去的家庭幻象。

除了從賽博格的角度,討論女兒經過改造的肉身與倫理性,更重要在於「為了維持家庭的存在(與正當性),那麼成為怪胎家庭也無妨」,彷彿對於無緣社會一救濟或更深刻的提問:家庭可以是如何?一個倫理搖搖欲墜的家庭,母愛促使女兒獲得新生命/後生命,但同時是怪物——當這部片在觀眾的回響中獲得「感動」的評價,這樣的情動力何來?這或許才是除了獵奇與奇觀化家庭想像以外,陳國偉更加關注的命題,一個關於賽博格與情動力、非人生命的共感(或生態系)問題。

所謂的「怪物性」(在本講題的脈絡中,後面可以加上人的主體,或「關係」:如親密關係、家庭、人際網路),原先是人對於自然的破壞,所帶來在現代主體在各種系統下遭受危殆的隱喻,也有其心理分析的根源。但陳國偉特別強調,怪物作為「分類危機的預兆」,其時機正是當我們在找尋「秩序」、期待相對於無緣社會的「有緣」的時候;歸納許多作品的邏輯會發現,家庭往往在發生災難、危機時有效,這麼說起來,家庭看似正是常態與變態的產物,一種對話的張力存在。

怪物作為「分類危機的預兆」,其時機正是當我們在找尋「秩序」、期待相對於無緣社會的「有緣」的時候;家庭往往在發生災難、危機時有效,這麼說起來,家庭看似正是常態與變態的產物,一種對話的張力存在。

從「動物化」到「怪物化」,老師最後提出兩個例子進行說明。其一是動、漫畫作《SPY×FAMILY》,同時具有「資料庫消費」所架構出不具歷史深度的故事背景、且全員萌屬性,卻又是現代性的產物:一個不具親緣關係的怪胎家庭,終究有傾向正常的渴望。再者,EVA在部分設定中,面臨毀滅的末世圖景,卻又刻意維持日常的青少年模樣。

透過本講題引用的眾多流行文化文本進行分析的啟發是,無論深入拆解這些文本中如何調度元素,方便讀者消費,或是後續出現以作品回應社會的意圖,研究者最終仍必須回到是情動力如何產生,尤其是考量在讀者、研究的視域中,如何被進一步理解的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