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序言

楊乃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副教授)

              從318太陽花學運發生迄今,已超過半年。無獨有偶,香港的公民及學生在太陽花之後的半年,也為了爭取2017年的真普選,發起了一連串公民抗命的運動。香港的雨傘革命後續效應有待觀察,不過雨傘革命在某種程度上,與太陽花運動有互相呼應之處。例如兩者皆是以公民抗命的方式,表達對某些政治決策的不滿,這兩者以公民抗命的方式發起的社會抗爭,規模之廣泛大概也超乎發起人原先之想像,引起諸多討論,其中,當代的網路科技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以更輕巧、迅速及流暢的方式傳達訊息,網路成為無限延伸的薄膜,延伸、吸收並傳達訊息。當然,這兩場社會抗爭運動的歷史、社會脈絡不同,必須要有更細緻的討論,不過這兩者氣息相通是無庸置疑的。而這兩場公民抗爭運動帶給我們許多課題,雖然兩者皆以公民運動自居,但是似乎還是不能擺脫民族主義的幽靈與圖騰;另外,抗爭的「小眾」與沈默的「大眾」關係為何亦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本期通訊延續上一期的主題,深入探討太陽花學運所帶來的影響及後續效應。本期收錄了三篇文章,Henry Wu在「太陽花與其後」一文中,針對抗爭的「小眾」無法代表沈默的多數者,提出其看法,他認為所謂沈默的多數大部分只是做形式化的宣示,藉由民主的形式掩蓋其「拒認」(disavowal)抗爭者提出與其不同的信念的事實。洪凌「深思熟慮的愚蠢與殘酷:試論充滿自主性的太陽頭顱」這篇文章中,對於太陽花之「眾」提出其觀察,他認為這些群眾並非缺乏自主性,而是受到常態自由主義以及民主自由思想強調的理性與秩序精神所限制,加上民族主義幽靈籠罩,形成排他性極強的一群眾。林巧棠的「我(們)的後318」則是以小說創作的形式寫出她對學運的觀察,在歷經學運過程之後對所謂「理性中立」的立場提出批判。

       本期通訊並收錄太陽花學運論壇發言內容摘錄,以及「理論與東亞」讀書會系列演講中吳天章先生的演講內容。太陽花學運論壇邀請幾位參與學運的學生分享在學運期間的經驗與觀察,另外並邀請學者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角度提出他們對學運的看法,該活動參與的學生其學者眾多,討論十分熱烈,發言內容十分精彩。吳天章先生為知名藝術家,在本次演講中,以其三十多年來的藝術創作為題,討論其作品如何反應歷史與時代氛圍,這場演講讓我們看見藝術家如何摺進歷史、摺出作品,而其作品如何再摺出歷史。

       最後,本期通訊將是最後一期,往後人文學社的電子刊物將進行改版,明年起,將以「思想器官」為主軸,進行各種思想實驗,精彩可期,敬請期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