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書封面可以不是一塊發霉蛋糕 ──從《書寫熱帶島嶼:帝國、想像與旅行》談起

高嘉勵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嚴肅的學術書封面永遠非得要這麼「嚴肅」嗎?

        記得在美國那段日子裡,每天讀著那些讀不完也讀不懂的書,窩在學校圖書館(或不帶浪漫氣氛地泡在咖啡店),似乎是每位研究生必有的慘淡經驗。在享受/接受知性、理性又帶著某種高度精神折磨的學術訓練中,幾乎每個人都被磨練出一身挖掘生活小樂趣的本領。

        猶記當時圖書館電梯正對面是一大面牆,牆面上有個巨大的公佈欄,每層樓公佈欄內各自展示包在精裝書外層那張設計精美的封面,突顯該樓所收藏書籍的特色。隨著每批新書的購入,公佈欄彷彿是每本學術專書初次登台的選美競技場,較勁精緻內涵,也較勁美麗外表。在圖書館一邊等待電梯、一邊欣賞各種精心設計的學術書封面,成了研究生歲月的小樂趣。

        那時還去聽過一位裝幀家演講,他說設計封面之前必須要看過書的內容,才會知道如何把書的精神表現於封面。我心想:真的?假的?那裝幀家不就個個飽讀詩書?我不知道那位專家說的是美國出版業的一般或特殊狀況,但我知道從台灣出版業不景氣的現實來看,這樣的要求是理想性高了些。尤其學術書可能叫好,卻通常不叫座的情形,再加上升等專書大概都是名不見經傳的菜鳥教授所寫(所以更難賣),似乎能找到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就算是祖上積德,不敢再奢求什麼。

        於是乎市面上學術書封面設計多以「簡單」、「大方」為主調,表現出學術上某種井然有序的嚴肅氣息(以上為美化語)。較好的則會以該書重要的人物或歷史照片為封面重點。但只要跟人聊起學術書封面的美學設計,大多數的反應都是搖頭嘆息。

        當《書寫熱帶島嶼:帝國、想像與旅行》要出版時,我知道若不強力介入封面設計的話,光以書中「日本帝國」、「殖民主義」、「文學批評」三個聽起很無聊的主題,加上「升等專書」的黑暗命運,不難預見此書封面的色調大概逃不過灰黑、墨藍等暗色系設計,看起來要不就像一塊發霉的蛋糕,要不就像是古德拉那件黑色斗篷,不想吃也不想穿。從感官上很難誘發出某種「食、用」的欲望,也就是說引發不了買書或閱讀的欲望。這不是我想看到的成品。我希望自己寫白了許多頭髮的處女作封面,可以就像以前在公佈欄上看到的專書,以兼具內涵和外表的質感呈現。

        因此從一開始,即告知出版社美編「日本帝國的殖民網絡關係」與「熱帶島嶼意象」是此書封面設計的兩個主軸,並簡單扼要地說明這兩個概念及希望封面呈現的方式,也將所有可能使用到的圖片傳過去。經過兩次修改,第三版設計才拍案決定。心中十分感謝出版社的配合,也感謝過程中提供建議的所上老師、助理和學生。

       拜網路之便,我發現位於中興大學隔壁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已數位化典藏許多日治時期日文舊籍資料。親自上門詢問負責館員著作權相關事項,館員答覆該館並無擁有這些舊籍原始圖檔的著作權,因此任何人都可使用,只需標示檔案出自該館即可,可以的話,著作完成後送一本讓他們典藏(這當然沒問題!)。這個答覆令我大為寬心,比起某些擁有大量日文舊籍資料卻要付費使用的單位,真是得給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按個讚。

     《書寫熱帶島嶼:帝國、想像與旅行》的封面,出自國資圖典藏的《日本地理風俗大系》(1930-1932),地圖名稱是〈日本位於太平洋的位置〉(太平洋に於ける日本の位置)。封面和封底截取該地圖中日本帝國勢力影響所及的地域(東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區域)。為了避免地圖因書背而被切分為二,書背除文字部分加上咖啡色外框以便顯示書名和作者名之外,其餘皆以全透明和半透明的方式,使地圖得以顯示於橫跨的書背地帶,保有一張完整地圖的意象。
       帝國中心與太陽旗概念結合,以紅色的日本形狀區塊取代實際地圖上的日本,置於正中央的最上方,從封面橫跨書背至封底;從中心發散而出的紅色光線,暗示帝國影響的勢力範圍。

      封面上半部是書名和作者名,下半部則是書中第一章所論述的南洋群島,即台灣社會較不曉得的「內南洋」,也就是現今太平洋三大群島之一的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日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取得該區的委任統治(實質上是殖民統治)。

       太平洋群島銘刻著1492年哥倫布開啓的大航海時代所導致的殖民歷史傷痕,歐洲航海探險家與這些島嶼原住民接觸的友好經驗和衝突記錄,演變為幾百年來歐洲帝國不斷生產並複製的「高貴野蠻人」和「兇暴食人族」兩種原住民典型形象。這些熱帶島嶼的「發現」及「殖民接觸」(colonial contact)所衍生的殖民論述,於十九世紀中葉啟動現代化轉型的日本所吸收消化,成為帝國「南洋」殖民論述的基礎。

       地圖中位於太平洋的南洋群島,象徵著(封面地圖外、隱性的)西方和日本間的文化交流、帝國爭權與熱帶島嶼的殖民創傷。以藍綠色調突顯海洋、海權、島嶼的特徵,呈現出複雜的網絡關係,而非日本帝國與其殖民地的單線關係。這樣發源於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熱帶島嶼論述,不意外地也進入了殖民台灣的論述之中。

       封底的台灣是這本專書第二到第五章的討論對象,因而置於正中央,暗示其主角的重要地位。封底上半部以霧面處理後作為專書簡介之處,留下「抽象的」東亞大陸意象,以顯示熱帶島嶼與中國、滿洲、朝鮮間,隱匿且難以分辨的文化和殖民網絡關係。下半部則是台灣社會較熟悉的東南亞,即「外南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躍居經濟命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軍事角力的主戰場,而殖民島嶼台灣則位居外南洋政經政策的關鍵位置。

       整體而言,封面和封底涵蓋「日本帝國的殖民網絡關係」與「熱帶島嶼意象」兩大要素,傳達出帝國及其殖民島嶼之間,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表面結構下,長期糾纏在心理、精神、情感、文化、歷史、社會層面中,更為幽微、細膩、難辨和錯綜複雜的關係。全書以中島敦、佐藤春夫、田村泰次郎、大鹿卓、佐多稻子的南洋和台灣書寫為討論核心,從中展現日本帝國與西方(歐、美)、南方(台灣、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和北方(中國、朝鮮、滿洲)間,共同形成的綿密、繁雜、混沌、變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網絡關係。

       最後,附帶說一下封面印刷時的技術問題。再好的封面設計理念和美學,最後還是得由印刷廠製作成書。印刷廠使用的色階是CMYK,色彩空間遠小於電腦的RGB,加上每台印刷機的色差不同,營幕上的封面色彩,會不同於印刷出來的模樣,這點一定要知道。當我收到印刷廠給的最後確認稿時,看到原本藍綠色的海洋和島嶼,竟染上淡紅色,瞬間變成血色海灣,嚇得傻眼。之後編輯帶著我到印刷廠,技術人員在一旁操作,慢慢調整到我理想中的顏色,並於現場印出範本確認。確認後才進行最後的印刷和裝訂。

       以上是「書本外貌協會」成員的一些想法和經驗,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