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無器官身體」與太陽花運動之間

莊士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文博士生)

前言

      德勒茲與瓜達思所共同開發的思想概念,「無器官身體」,似乎指出一個體,它永遠地想逃離器官組織(organism),或是一切僵死的制度或國家機器。德—瓜同時也特別強調,他們反對的不是器官,而是器官組織。這意謂著德—瓜的思想人物就永遠在體制之外,並且與體制相抗衡的體(body)。他或許是戰爭機器,也或許是遊牧者。在如此的思想場域中,體制似乎己然没有改變的可能,所以作德—瓜的概念人物勢必將與之對抗。當然,筆者也不是天真地認為無器官身體一旦進入了體制,便成了體制中的棋子,變成同樣體制結構,只是不同人的壓迫。故此,筆者試圖從德—瓜兩人的無器官身體角度出發,一方面挪用該思維思考台灣2014-2015年間太陽花運動的個人與團體,最後以新時代力量該政黨的萌芽到進入國會的過程來針砭無器官身體這個概念。

緣起:政治的情感(affect)

       一個事件的肇發,它有其時空的氛圍與一連續事件所累積而成的,而一旦肇發時,所有對此投入情感的個體,甚至與其周圍之個體,亦會隨此事件引爆而串連所有的個體與團體。反之,若無此特定,此時此刻的氛圍,其所串連的力量與強度可能會因此而減少。由此,筆者認為該地情勢的氛圍,亦或共同體成員的情感投入,勢必會牽動整個運動的起與落、快與慢、強與弱。再者,情感既是能與其他個體串約,其儼然是關係的,也是集體的(collective)。

劉美妤在<一夜長大 :台灣當代青年社會參與之濫觴>一文中約略地描繪出太陽花運動的前奏 。劉認為:「先前2010年大埔自救會的朱馮敏阿嬤飲農藥自盡、怪手鏟稻穗的畫面,己震撼了社會上原本不關注強徵農地議題的群眾。這一次,在累積了更多不滿,在王家、華光等拆除事件引起的憤怒加總之後,抗爭者更確信了政府只圖利財團與政客,於是形成『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這樣與當政者對抗到底的意識」(122)。會促成太陽花運動如此大規模的發生,亦是由長年累月所積累而成的。再者,台灣社會人民無不受到媒體所報導中強烈影像的對比所深深受影響:稻穗/矮房vs.怪手;老農/一般百姓vs.政客/財團。甚至以往偏右的中性選民,甚至外省第三代的人們,不得不受其反差的畫面所動容(affected),無論是道德上的,還是自我理性思維上的,致力對抗馬政府。John Protevi在《政治情感:連結社會與身體》中,他指出德—瓜所謂的情感(affect)是「作為某種的身體能力而足以形成與其他身體的聚合體(assemblages)(49)1。需要指出的是,Protevi(同樣也是德勒茲)所謂的「身體」是為某種的「體」,甚至「政體」,不限制於生物的「身體」。也因此,體與體之間的構成,便不可能會形成某種同一化的主體或同一性,而是雜糅其中的聚合體;其體可以是人類或非人類的。體與體之間是可以結合為一,成為聚合體。例如,318運動的參與者不可能只是電視媒體所簡約報導的黑島青。根據妖西(劉敬文)在其臉書3月23日所說的,該活動的參與團體「有黑島青、台大工會、公投護台灣(成功在前門搖欄杆牽制了很多警察)、濁社系統、農陣、捍衛苗栗青年聯盟、公民覺醒、台教會、青盟、行南、基進側翼」(轉引自葉柏祥174)。顯然,這些團體在2014年的3月18日被以「太陽花」來命名——當然,這是永遠無法被簡約的命名。「太陽花」即累積體,由於某種的政治情感的關係所共同連結而成的。再者,該活動是極度的身體性的:參與者的身體與立法院的政體,甚至物質性的體(如:抵擋欲圖清場警察的桌子或椅子)。

身體——無器官的身體

      如上所述,情感(affect)是某種的身體能力,同樣地,情感與身體是習習相關的。更進一步說明,筆者認為德勒茲的身體觀,若有比較具體的說明,是體現在他所謂「無器官的身體」此概念。筆者認為這些的參與團體是某種程度上的「無器官的身體」:他們的聚合不是建立一個政體或政黨,而就是防止國家機器變成一個共同體。無器官身體的概念的主要敵人是:有機體(organism),不盡然是器官。德—瓜說於《千高原》說:無器官身體「完全不是器官的對立面。它的敵人不是器官。它的敵人,正是有機體」(220/158)2。然而,有機體指的是什麼呢?他們繼續地說:「有機體根本不是身體,不是[無器官的身體],而是一個在[無器官的身體]之上的層,也即,一種累聚、凝固、沉積的現象——它強加給[無器官的身體]以形式、功能、束縛、支配性的和等級化的組織、以及被組織的超越性,而這些都是為了從中獲取一種有效的功用(220/159)」。作為無器官身體,其所欲圖對抗的無非是任何將生命體束縛、僵化的形式。同樣,懷有此態度與參與運動的個人或團體,便有著相似的風骨。更大膽地說,筆者認為所有參與運動的團體皆己肉身化上述無器官身體的思想特徵。參與抗爭的個人或團體無不亟欲抵抗國家機器向財團或大陸政府的結構,甚至當時為在野黨的民進黨,也是有可能淪為「國民黨化」。3爾自馬政府上台以來變汲汲營營將經濟與大陸牢牢地綁住,甚至鞭策馬意立委草率通過與大陸經貿相關的法案。如此一來,台灣的生命儼然不得不與大陸綁在一塊;受其規範式地禁錮於一中的框架之中。

所幸,作為反抗國家機器變得更為束縛與僵化的無器官身體,這些團體試圖切斷過於親密與大陸的關係,深怕該關係會窄化台灣能與更多國家發展關係的可能,遂而淪為依賴大陸的附庸。其佔領立法院,筆者認為意義有二方面:一是使立法機構出糗,作為台灣民主的醜聞,褻瀆具有神聖性與神祕權威性的立法機構。儘管台灣常以民主或法制國家而自豪,然而馬政府所做的,卻是洪西爺(Jacques Rancière)在其《民主之恨》(The Hatred of Democracy)當中所指出的「民主的醜聞」 ,亦即當今民主不是由眾人所治理(rule) ,而是由利益關係所構成寡頭政體 。 而數個參與團體的佔領行為使得合法/不合法之間的界線變得糢糊不清:草率通過法案的法是否合法?佔領不顧程序的非法之法是合法或非法呢?其二是截斷馬意下的法條,使之無法運作,無法發揮作用。
    再者,德—瓜討論無器官身體的概念時,他們最為強調的是:強度性的、未成形的、非層化。他們說: 
                     [無器官身體]使得強度得以通過 , 它產生出強度並將它們分佈於一個
                     本身就是強度性的、非廣延性的空間(spatium)之中。它既非空間,也不
                     在空間之中,它是在某種程度上佔據著空間的物質——在那個對應於
                     所產生的強度的程度之上。它是強度性的、未成形的、非層化的物質,
        是強度的母體(matrice) , 強度=0 ;[. . .] 。物質等於能量。4(216/153;強調處為筆者所加)

筆者想強調的是這些團體他們之間的聚合, 猶如無器官身體的特徵,是為具有強度性的,但必須說明的是,儘管其強度再高,他們的形成並不是要建立另一種的宰制政體,反之,是為未完成的狀態。作為無器官身體,它的強度是零,其意不在於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國家機器,使其強度=100。反之,它力量的聚合,可能被展現於一場遊行之中,如:330 凱道集結行動。然而其集會結束,它更也因此不再運作或作工。

結論

    從德—瓜無器官身體的概念看來 , 我們可以想像其政治態度可能是去國家化的。然而,活躍於太陽花學運電視螢幕前的主要人物,如林昶佐等人,隨後於 2015年 1 月 25 日創立了新時代力量。其創黨之前,這些人筆者或許可以以德—瓜無器官身體的概念來思索。然而其創黨之後,似乎便不再是筆者筆下的概念性人物。其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筆者正面地認為,反倒可以讓我們能多一層的思考運動者進入國家機器這個動作 , 而非直接地認為唯有進入國家機器方能為人民服務。同時,在台灣此時此地所發生的政治事件所產生的動能,亦可讓我們思索德—瓜的政治思想是否有其實踐性。但是,儘管德—瓜的概念人物有著不向體制屈從革命家的風骨,但是,然後呢?若其無器官身體不欲圖更加積極的介入,甚至開創另一種新的或另類的制度,那既定舊有的體制依然在那裡,屹立不搖。筆者認為,無器官身體是否可以進入體制,並以自己的想法再從既有的體制中,埋下內爆的契機,從而催生一個新的體制?


1“affect as the ability of bodies to form assemblages with other bodies. . .” (49). 

2前者的頁碼為中譯版本,後者的頁碼為英譯版本。

3葉柏祥認為:「因為在中共統戰之下,差不多快要「買下」台灣,不但國民黨政客胳臂向外彎,隔海唱和,民進黨也成了中共統戰的對象,這些年來,民進黨政客西進發展,早己不是秘密了,[. . .]很容易讓民進黨馴化,成為失去抗爭意識的選舉機器人」(166)

4The  BwO  causes  intensities  to  pass;  it  produces  and  distributes  them  in  a  spatium  that  is  itself intensive, lacking extension. It is not space, nor is it in space; it is matter that occupies space to a given degree—to the degree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nsities produced. It is  nonstratified, unformed, intense matter, the matrix of intensity, intensity = 0; [. . .]. Matter equals energy. (153; emphasis added)

徵引文獻

葉柏祥。 《太陽花學生教我們的事:24 堂街頭上的民主課》 。臺北市:費邊社文創出版,2014。

劉美妤。<一夜長大:台灣當代青年社會參與之濫觴>。編:思想編輯委員會。《太陽花之後》 。臺北市:聯經出版  
       2014。111-28。

Deleuze   Gilles  and  Félix  Guattari.《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1987. 

Protevi,  John.  Political  Affect:  Connecting  the  Social  and  the  Somatic. Minneapolis, MN: U of Minnesota P, 2009.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