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事件」專輯序言

 黃涵榆  (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當代法國哲學家巴迪烏(Alain Badiou)在《好戰份子的哲學》(Philosophy for Militants)一書中提到,「哲學是一種體察所有理論與現實實驗的行動;它提出一種全新的規範空間,逆轉既存的知識秩序,倡議一般公眾接受範圍之外的價值觀」(13)。由此而論,本專輯的論文或知識生產都因事件與行動而生,卻不侷限於其中,或只為提供理解現實情境的客觀知識座標。「理論/事件」(或理論做為一種事件)這個專輯延續台灣人文學社過去幾年來對於台灣本土知識生產的介入,企圖開展出新的視野以及「做」)理論的方式。

        專輯論文由四位年輕學者的思想事件組成。方柏人的〈從思辨實在論到內在性重探:非哲學的新論述〉從2007年布雷席耶(Ray Brassier)、葛蘭特(Iain Hamilton Grant)、哈曼(Graham Harman)與梅亞蘇(Quentin Meillassoux)共同所發表「思辨實在論」(Speculative Realism)的哲學事件談起到拉虎樂的「非哲學」勾勒出當代哲學套脫傳統內在性與超越性對立思考與新物論的能性。蘇欣臨的〈主權與正義〉拋出「如果德希達還在,他會怎麼回應遭受攻擊後法國立即的備戰與制裁?」這個根本問題,取徑德希達重思「主權」以及法律與武力的糾葛,闡述彌賽亞「將臨的正義」。論文更提出「寬恕」是否適用於恐怖份子的思考,我們是否也該質問「誰是恐怖份子」、如何想像與建構恐怖份子?楊宗樺的〈台獨VS華獨:一個集郵者的筆記〉從2016年1月15日總統大選前夕的「周子瑜事件」談起,從郵票發展的歷史縱深思索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三者之間複雜且矛盾的統獨、國族身份認同與國家主權的糾葛。莊士弘的〈重新思考「無器官身體」與太陽花運動之間則將高深的德勒茲理論帶到事件的場域,聚焦太陽花運動的情動與身體動能。

        「台灣人文學社2016年理論營」以「廢」為主題於九月一二兩日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行,由十四位講者就「墟」、「險」、「能」、「疾」、「戰」、「債」、game等子題就各自研究專長授課。理論營一直是台灣人文學社年度重大事件,持續斷激發思想粒子的碰撞。各位講者忠於理論營所開展的「真理程序」,正在進行「後事件」的撰稿,預定於明年初集結成書。這個專輯收錄了今年理論營的綜合討論。主持人黃涵榆以近來台北捷運博愛座爭議為例,濃縮了理論營「廢」的各個子題。討埨人蔡善妮特別從「拒絕」和「無目的」的角度總結和延伸個別場次的主旨,提示從「廢」當中思考潛能與另類時間的可能。詹閔旭則巧妙地運用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陳映真《山路》、朱宥勳《暗影》和伊格言《零地點》等四部台灣文學作品,巧妙地講述「廢」的多元面向。另一位討論人李鴻瓊取徑班雅民與阿岡本的技術(techne)觀,將「廢」的問題連結到生命本體與生命反應的面向。

        感謝國立中興大學台文所高嘉勵老師不藏私地分享《書寫熱帶島嶼:帝國、旅行與想像》的新書出版心得。也由衷感謝幾位論文撰稿人以及所有理論營圓桌論壇的參與者。各位都是《台灣人文學社通訊》的共同勞動與生產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