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前言

林宛瑄 (獨立學者)

 本期電子報收錄了2020學社理論營四堂課的精華回顧。雖然因為編務交接及通訊網頁改版,出刊時間與「事件」發生日略有時差,但精彩內容值得等待也值得再三回味。2020理論營以「紲」為主題,誠如總召邱彥彬老師所言:「在台語裡,「紲」音讀為suà,「續」為其常見的異用字」,有承繼延續之意,也有順勢往下走之意。因此在2020學社適逢十周年之際以此為題,並非意在返祖崇拜,而在於描繪「現在」的圖表並診斷其癥候之餘,思考並想像「未來」的接替存續。籌備委員規劃了六個子議題,從媒體傳播問題、生態危機問題、生命政治問題、文化輸入問題、台灣文學研究問題、檢視台灣文學在文學式微的當下具備何種價值、編織世系問題、以及人類之後問題等面向,探討「紲」的多重意涵。承蒙幾位講者後續將課程內容整理成文供電子報刊登,編輯室在此誠摯致謝。

其中,黃涵榆老師以及林明澤老師皆為「替」子題的講者。子題召集人林宛瑄老師的發想在於,「替」這個字常指取代、置換或衰敗之意,因此似乎總是指向某種導致讓位或失落的轉移狀態;被迫讓出的可能是主體性或個體生命,失落的可能是某種對美好年代的想望。然而若我們把轉移狀態視為跨越生命∕力之多樣性邊界的過程,則「替」可以是在斷裂處迸發新意、延續新生的機會。黃涵榆老師以〈你的身體不是你的:有關歇斯底里的思想漫談〉,探討身體主權想像被置換的經驗。他爬梳幾種醫學史、社會文化史及知識生產史看待歇斯底里的主要角度,闡述生命如何不斷自外在控制與主體經驗間的斷裂溢出,並指出我們或許可從面對這樣「失控」的殘餘出發,進一步展開關於身體與病痛的倫理思考。林明澤老師卓文的標題〈globalgothic: (ㄑㄩㄢˊ/ㄌㄨㄥˇ)(ㄕˋ)(ㄍㄨㄟˇ)〉便已充分展現了跨越多語多媒介邊境的趣味。他從Gothic一詞並未定於一尊的中文翻譯談起,論及Gothic studies在開枝散葉的過程中,如何因時隨地與各種文類與文化「雜交繁衍」出繁多樣貌。著名的Gothic studies學者Glennis Byron以globalgothic一詞表達gothic在全球化情境中展現的生猛活力,而中文豐富的同音異義字詞正適合翻玩延伸globalgothic的多重意涵。

邱貴芬老師以〈理論的承擔:兼論台灣文學研究幾種理論框架〉回應「擔」子題,發想人詹閔旭老師認為「『擔』是承當,是肩負的責任,亦是具自省性的傳承。『擔』是回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具體實踐行動」,並以台灣文學為課程主軸。邱老師在課程中探討台灣文學如何藉由理論的生成挑戰既有的學術體制,並聚焦「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與「世界文學」等三種當前主要的理論框架,闡述其個別所回應的危機與議題、不同研究方法所拓展的論述空間、以及因而爭取到的學術話語權。本期電子報收錄邱老師課程摘要及原汁原味的課程PPT以饗讀者。廖朝陽老師則以〈霧非霧,人非人:內造倫理的幾個例子〉回應「人」子題發想人吳建亨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在反人類、後人類、非人類等論述充斥的今日,人類該何去何從?」廖老師提出「異理心」一詞,主張相較於在日常心理層次追求提升自我感受力的同理心,能夠引入偏離常識或超出自我觀點的異理心,較可能超出個人或甚至人的層次,擴大重整認知系統。以巴拉德(Karen Barad)的語言來說,異理心涉及多重系統的跨層次協商,如廖老師所說,其操作方式可理解為「事物在外部大環境中的內造(interactivity)」。廖老師以松本清張的《霧之旗》以及《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例,說明我們在當代災難全球化的情境中,需要的是由異理心所發動的非人閱讀。

本期電子報亦收錄師範大學英語系博士候選人王怡惠的書評〈新冠肺炎:人類世的危機或轉機?淺談吳明益的“The Descent”《向下的樓梯》〉。2020年起始造成全球恐慌及日常停擺的COVID-19,如神預言般重現了許多設想全球性災難的電影情節。王候選人認為,吳明益應Restless Books出版社所創作的“The Descent”一文,從文學的角度重探人與自然關係,並指出在所謂人類世中跳脫人類中心框架的迫切性。這樣的關懷正呼應了學社2021年理論營的主題,在此藉機打個廣告。如前所述,2020本學社理論營以「紲」為主題,希望在學社十週年時標示承先啟後、順勢前行的想望與實踐。2021理論營則以「幻」為主題關鍵字,在政治經濟體系、演算法發展等似乎限縮甚至消解了「未來」的可能性之際,在誠懇審時度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力圖思考、想像與建構現實與世界的另類樣貌。歡迎大家踴躍報名,一起來幻幻看喔。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