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疫╱藝情」編輯室前言

蔡林縉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〇二〇年,當世界各地幾乎無一倖免地壟罩在新冠肺炎的陰霾之中,臺灣卻彷若遺世獨立的方舟,在舉世欽羨的目光中維繫著某種程度的日常與節奏,並開始想像論述各種「後疫情時代」的樣貌與輪廓。然而,今年五月中旬的疫情突發升溫使得前述種種景象倏地中斷,吾人這才意識到,或許「後疫情」根本言之過早,又甚或島嶼才剛要面對所謂疫情時代的正式考驗,而隨著各種變種病毒以超乎預期的速度繁衍擴張,那令人期盼的「後疫情時代」似又將被推遲至更難以測知的未來。

如同各種全球化論述所宣稱的,臺灣終究難以自外於這場世界性浩劫的漩渦。而當臺灣與世界持續以不同的步驟或對策,試探摸索各自的生存之道,與病毒或對峙或共存之際,隨疫情而衍生出各種纏繞國族意識型態與情感政治的話語論爭使得原本膠著的境況更加紛亂詭譎。島嶼在這一波試煉後曙光乍現的當下,或許是我們再次檢視這不知何時方能終結的疫情,在持續調整滾動保持韌性與彈性的步伐中,從更寬闊而多重的角度省察疫情時代下的各種生命境況。本期電子報藉四篇精選論文以及兩篇深度書評,階段性地回顧二〇二〇年初迄今世界如何感知疫病對日常與生命造成的擾動與中斷,而文化工作者又怎樣藉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存在處境將疫情安置、佈署成媒介形色各異的藝術情態,「化疫情為藝情」,反身性地見證、考察、省思、承接因疫病伴隨之諸種不安、戒懼、恐慌、焦慮、困惑等情緒渦流中潛伏的情感驅動與流勢。其中白睿文(Michael Berry)與華哲安(Toulouse-Antonin Roy)的文章為翻譯稿,分別於二〇二一年四月及二〇二〇年五月刊載於英文線上刊物positions politics,在學社編輯部的邀約下慷慨授權翻譯為華文以饗華語世界的讀者。

白睿文回顧自己翻譯中國作家方方二〇二〇年疫情爆發初期在社群平台發表之一系列《武漢日記》,英譯本籌備階段乃至問世之後所遭受到各種始料未及的惡意攻訐,並於過程中目睹疫情在美國境內(以及全球其他國家)迅速擴散、蔓延的諸多觀察與體認。作者的親身經歷再次表明,翻譯從來就不單是語言和語言之間的跨越或協商,而始終牽扯著國族、文化、政治、國際情勢與意識形態等因子拮抗衝突、相互較勁的複雜場域。而若從某種後見之明回望疫情爆發乃至肆虐全球的整體發展,方方日記對於新冠肺炎在中國的初探與見證也同樣讓人覺得彌足珍貴。林宛瑄則追蹤疫情在歐美國家擴散以來,歐陸思想家因各地政府採取之防疫政策與社交限制而延燒的諸多論辯,借鑒德國當代哲學家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所論述之「球體空間學」概念,演繹出由諸種社交指引與隔離措施所形構的「免疫球體」來思考台灣與全球疫情衝擊下「共隔離」與「共脆弱」的防疫情境與生命氛圍,試圖在兼具防護性與創造性的「共生球體」中想像並體現「同島一╱億命」之生命倫理。

「同島一╱億命」此倫理命題所指向的,無疑是全球程度各異的疫情席捲下,不同生命樣態與社群處境的體察和關照。華哲安(Toulouse-Antonin Roy)從跨國比較的脈絡切入,縱觀世界幾個原住民族社群在疫情環伺下所承受程度不一的衝擊,以及他們如何在嚴峻的考驗中謀求生存之道。作者應學社的邀請在原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寫,增補了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疫情升溫以來的後續觀察,嘗試從原住民族的立場提醒當前多數定居殖民政權在面對這場全球性浩劫之際,對於相對弱勢的原住民族(和其他邊緣族群)乃至相關之資源分配與土地生態所應肩負的歷史與倫理責任。蔡林縉則藉由錄像藝術家廖祈羽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犬》,作為探勘疫情時代人類與動物他者之間關係倫理的起點,以及錄像藝術此媒介如何感知、回應疫情對於人類與非人類存有之生命情境造成的影響衝擊,乃至面對疫情而觸發諸多倫理難題之際,錄像藝術媒介自身的可能與不能。

最後,本期電子報以兩篇深度書評,華語影壇最精彩的兩位電影導演為本期收尾。黃資婷以滿溢情感的筆調向讀者揭示《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的編纂出版,標誌著一場由電影導演與研究者接力完成的「慢走長征」,在編者孫松榮所闡釋的「傷停補時」創作心法牽引之下,逐步敷陳勾勒蔡明亮影像寶殿乃至華語電影研究的深邃面容,有待觀者將自身緩緩沉浸其中,共同參與、完成或許就時間維度而言將恆久未完之感官與心神的修行。陳姿瑾則細讀謝世宗的專書《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丶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認為此書透過陳世驤等學者對於抒情傳統的創造性闡發,深入地洞察侯孝賢影像世界潛藏的文學底蘊,以及侯式「抒情置換」的影像語言如何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政治脈絡下進行協商甚至突圍。而作者謝世宗以專書的份量與厚度對侯孝賢電影作品細緻且專注地觀看,又何嘗不是一次饒富抒情意味的悠長「凝視」?侯孝賢導演於去年金馬獎獲頒終身成就獎,從合作多年的戰友、評審團主席李屏賓手裡接過獎座之際,對著閃耀的金馬意味深長地凝視,彷彿是在凝望自己以光影交織的歲月,而島嶼的面容則於影像的歷史岩層裡漸次浮出。

本期電子報暫且定格在侯導演凝視的目光,藉以回顧島嶼在這波疫情漩渦中的起伏擺盪,審視當下,然後向未來瞻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