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

林明發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蕉風》誕生於馬來亞建國(1957年)前夕,是馬來亞最長壽的華文純文學刊物(目前仍在出刊),也是世界出版史上最悠久的華文文學刊物,在馬華文學發展史上有巨大意義。2021年4月,時報的「浮羅人文」系列以島鏈(island chain)為宗旨,出版《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馬華學者林春美以馬來(西)亞文學雜誌《蕉風》為研究,交出八篇論文(按林氏說法,除首篇是早期之作,後七篇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此乃是林春美建構《蕉風》在馬華文學史的經緯座標的論文集。

標題的「非左翼」是相當令讀者玩味的詞,從字面上解讀「非左翼」是否就指向一般認知的「右翼」,雖然作者並沒有在書中對「非左翼」加以闡述,但按照林春美的文意脈絡,隱然有減弱革命文學的革命喧囂,聚焦馬華文學的發展,「非左翼」應為除祛文學沉重的革命情懷,進而重返純文學發展脈絡。林春美回到文學本身,雖然《蕉風》的開始,是有美國政治使命元素,但林春美著重討論《蕉風》雜誌在幾任編輯領帶下的發展,確立「純馬來亞化」及「現代主義」的調性。林春美的雙重身分(學者兼《蕉風》編輯)使她敏銳地掌握《蕉風》的思潮轉變,在研究及搜集工作上顯得更有優勢,因此,潛心在編輯過程中發現更多《蕉風》研究的可能。在論述中亦照見其厚實的學術涵養與治學態度,此著作可視作日後研究《蕉風》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另如近期由國立中山大學出版,張錦忠、黃錦樹及李樹枝等學者合編之《冷戰、本土化與現代性——《蕉風》研究論文集》)。

馬華文學乃是脱胎於中國文學的論述已經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當中南來文人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可說是馬華文學的重要推手。三、四〇年代,中國因清黨及爆發抗日戰爭關係,知識分子南下,他們分別進入教育界、報業及藝文界,積極以各種文藝活動團結當地文學青年加入抗日行列。其中,報刊作為宣傳愛國思想的重要媒介,南來文人鼓勵馬華文學青年以文抗戰,帶動新馬的寫作風氣,先撇開空泛乏味的口號式的抗戰內容,確實一群南洋青年寫手在南來文人的積極號召下浮上檯面,《蕉風》的編輯如:方天、姚拓、黃思騁、白垚、黃崖都是南來文人[1],確立了馬華文學發展與南來文人的關係。1955年11月《蕉風》在香港友聯出版社的特殊背景下,由方天(張海威)擔任主編,並且在新加坡發行出版,林春美認為《蕉風》的開始即有其政治目的,因其投資方「友聯出版社」曾受美國新聞處及亞洲基金會資助,另外,友聯的幾位創辦人陳灈生、胡越、許冠三都曾參與「第三勢力」活動,故很多學者認為《蕉風》的目的是在替美、台方面工作,藉由文學的力量向廣大民眾灌輸及宣傳反共情緒,藉此弱化中國境外支持勢力。

《蕉風》在非以華語為主流的馬來(西)亞得到廣大華人的支持,很快地成為華文文學發表的重要場域,也鼓勵當地華人作家投稿。在地作家提出「生於斯,長於斯」的態度,認為華人必須終止其長期的離散的心理,並將馬來亞視作「永久居住的家鄉」,而且從移民時程來看,華人到馬來亞的時間並不晚於馬來族,華人不應表現出弱勢的姿態,反之,應該要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自在地生活在當地,作家強調華人終止將自身處境視為離散經驗,而應當擁抱在地文化,除了能夠避免將自我他者化外,亦能表現在地混雜文化的獨特性。無奈的是現實環境中的馬來人的種族主義、政權及華人忠誠度上的質疑,使得華人難以拿到當地的居留權。換言之,在方天編輯《蕉風》時,推動「純馬來亞化」,認為一旦華人認同在地,便能夠祛除強烈的離散心理,而正視與在地的新關係外,透過融入於本邦環境及其多元族群的生活之中拉近認同感,但林春美認為「純馬來亞化」背後的最終目的在於消除華人對中國的緊密情結。

1959年白垚分別在《蕉風》及《學生周報》發表新詩,被認為是馬華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領銜人物,他在《蕉風》中提出「新詩再革命」更是引起迴響,然而亦有另一批人反對現代主義詩歌,認為那是「詩格卑下」,後因各任編輯對於現代主義或《蕉風》風格的改革,白垚仍舊堅持了詩作的核心精神,引領出全新的風格,林春美認為白垚的現代性的詩歌,再怎麼的在地化也充分地體現友聯的集體政治主張,為防止馬來亞之「自由世界」向共產中國傾斜的文化策略。另外,黃崖作為《蕉風》最久的編輯,他在六〇年代提倡的現代小說讓《蕉風》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他定調《蕉風》兩個特質:現代文學的引入及「純文學」刊物的定位調整,認為現代文學可反映時代人生的責任,而展現現代文學在社會的重要性,確立《蕉風》現代主義的走向。

最後,藉由林春美的論述感受到其戮力於《蕉風》起源及發展,這也是建構馬華文學系譜的其中一環,誠如黃錦樹序中所言:「馬華文學的研究有一定的難度」(頁7),而林春美用十年的研究,潛心辯證《蕉風》和新馬文學的體制,為馬華文學發展作了相當詳盡的梳理,提供馬華研究者新資訊和方向。


[1] 張海威(方天),中國共產黨、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及領導人張國燾之子。1955年從香港到新加坡參與創辦《蕉風》,並擔任第一任編輯。姚拓,本名姚天平,1922年生於中國河南,1957年移居馬來西亞。黃思騁,浙江紹興人,重慶覆旦大學經濟系畢業後,曾在上海銀行界工作過。1950年來港定居,轉行搞文學,主要從事小說創作,曾去過馬來西亞擔任《蕉風》主編。白垚,生於廣東東莞,1957年赴馬來亞執編《學生周報》與《蕉風》。黃崖,生於福建廈門。1959年12月,南下馬來亞,負責《學生周報》及《蕉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