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時代-香港」編輯室前言
本期學社通訊以「記憶時代-香港」為題,收錄的六篇文章,透過文學分析或社會觀察將近期香港的騷動與不安置於歷史縱深理解,衍生出一系列對香港或台灣等地具反思的精彩見解。
本期學社通訊以「記憶時代-香港」為題,收錄的六篇文章,透過文學分析或社會觀察將近期香港的騷動與不安置於歷史縱深理解,衍生出一系列對香港或台灣等地具反思的精彩見解。
從「play with the rules」到「攬炒」的香港人: 讀陳冠中《什麼都沒有發生》&nbs …
馬家輝於2016年出版的《龍頭鳳尾》,為其第一部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要聚焦於1934至1943年間,主角陸南才(原名陸北才)從廣東的寶華縣河石鎮到香港的流徙、遭遇。故事主要場景多發生於香港灣仔,陸南才從原本的廣東鄉下木匠,進而從軍,最後搖身一變成為洪門之下的堂口-孫興社-龍頭,其人生可謂有著曲折、戲劇性的變化。
象牙塔般的香港:(後)殖民時期的英國管治與國族身份之建構 白曦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生) …
瘟疫中的港星:流行文化與香港身份 李展鵬(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在武漢肺炎肆虐下,當香港人面 …
香港反送中:以台灣為中心的民主觀點 金守民(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香港人反 …
環境中的技術物件- 《單車失竊記》對臺灣自然導向文學的意義 尹振光 (國立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