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編輯室前言
2019年台灣人文學社理論營主題為「賤」,本期即為其專刊,收錄了六篇文章,包含四篇論文、一篇理論營雜記與一篇書評,篇篇鞭辟入裡,內容精采!
2019年台灣人文學社理論營主題為「賤」,本期即為其專刊,收錄了六篇文章,包含四篇論文、一篇理論營雜記與一篇書評,篇篇鞭辟入裡,內容精采!
去年十月,大都會博物館服飾研究院(the Costume Institute)宣布了今年春季的展覽主題:「敢曝:時尚筆記」(“Camp: Notes on Fashion”)。任何對敢曝有些微瞭解的人都知道,安德魯波頓(Andrew Bolton)挪用的是蘇珊宋塔(Susan Sontag)充滿爭議的文章──〈敢曝筆記〉(“Notes on ‘Camp’”)。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傲慢與偏見與殭屍》(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中有一句小說原著中沒有的對白,出自威克漢(George Wickham)之口。他主張與其與喪屍對抗,人類更應該尋求與喪屍共存的可能性,因為「喪屍往往比人類繁殖得更快。
說到幽默理論的三大顯學,自然是:優越理論(the Superiority Theory)、舒緩理論(the Relief Theory)、違和理論(the Incongruity Theory)。優越理論,立論於貴賤之別,認為察覺他人愚昧,方才引發笑意;換言之,他人之愚昧,突顯自身之優越,我貴而他賤,以此哂笑他人;持此論點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圖、蘇格拉底。
台灣一直以來,政治人物往往將拚經濟、發大財放第一位,但過度強調經濟交換套利發財的同時,其實很有可能將人、國民、國家尊嚴、人民未來等等元素轉化成經濟交換的一部分,進而忽略並犧牲。
今年寒假卸下了學校的行政兼職後,多出了許多屬於自己的研究時間,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內外的學術活動。我懷抱著一種朝聖的心情,報名參加了由台灣人文學社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所主辦的「台灣人文學社2019年理論營」,希冀在短短的兩天營隊課堂中,看到久未謀面的師長和學長,也一睹素未謀面的學界名星的風彩。除此之外,更期待為自我的研究能量再次充電,汲取新知,激發研究創造力。
凡是「不順」人者,就容易被貶低為「動物」,甚至被置於生物鏈中較低的那一個位階呢?又或者更進一步來說,自古至今,人類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和角度看待動物的呢?還有,人類和動物的關係一直以來到底是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