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 vs 華獨:一個集郵者的筆記

楊宗樺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博士生)

 
 
一、前言

         2016年1月15日,也就是臺灣總統大選的前夕發生了周子瑜事件,牽動臺灣人最敏感的政治、身份、與情感的認同神經: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一個多月後的2月23日,當新科立委林昶佐首度於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長張善政時,1拋出臺獨與華獨的議題,他聲稱自己是臺獨、備詢官員的想法是華獨,而馬總統則兩者皆非。他也指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荒謬性,因為按照一中各表的邏輯,如果中華民國政府自稱為「中華臺北」,那應稱中國為「中華北京」,但中國不可能如此自稱,而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場合上,卻只能以中華臺北或其他非官方的名稱參與,在一中的框架下,臺灣不可能與中國有對等的國家尊嚴,於此情形下,如何自表?(周子瑜事件即是一例。)

        林的質詢點出中華民國、臺灣、與中國這三者間複雜且矛盾的關係,這種複雜與矛盾也反映在國家所出版的郵票上。郵票是由國家單位發行,不僅代表國家主權的意識形態,也代表國家的門面與自我定位,就如布魯(Stanley D. Brunn)所言,郵票是國家的產物,代表一個國家對內與對外的「窗口」(window),這個窗口闡明該國應如何地被看待(Brunn 315),郵票也可視之為一種歷史檔案,因此,本文希冀從分析臺灣郵票的發行史中,探討其中的政治意涵與國家認同取向的轉變,並指出官方立場於中華民國與臺灣兩者間在歷史縫合的過程裡所產生的身份斷裂。


一、二十一世紀以前郵票史上的幾個轉捩點

臺獨不是新名詞!從郵票史來看,百年前即出現「臺獨」,1895年由臺灣民主國所發行的獨虎郵票中即印製「臺灣民主國」的字樣,雖然學者間對於臺灣民主國有不同的詮釋,有的視之為臺灣獨立歷史的一部份,有的則認為臺灣民主國仍是個為清廷效力的抗日組織,所以不夠「獨」,但無論如何,之後在官方所發行的郵票票銘上再次出現臺灣的字樣時,已經是百年後的事情了。

       從二十世紀的郵票史中,可以窺見臺灣歷經不同政權間的轉移遞嬗。中華民國取代原本的滿清政府,成立於1912年的1月1日,因為已改朝換代,所以將仍印有「大清國郵政」字樣的庫存郵票的票面中央加蓋「臨時中立」四個字,以備過渡時期販售使用,隨後,發行了幾次紀念郵票,如: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中華民國開國後,直到1913年5月5日,才首次印製發行常用的正式郵票(「倫敦版帆船、農穫、辟雍」郵票),票面題有「中華民國郵政」和英文Republic of China Postage的字樣。1945年10月25日,根據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的說明,「臺灣重歸祖國版圖」,由於郵票尚未運送抵臺,所以沿用日本在臺灣所使用的郵票、上面仍有大日本帝國的字樣,但在票面上加蓋「中華民國臺灣省」,於該年11月4日發行。1955年9月3日發行「軍人節紀念郵票」,自此以後,票面上的「中華民國郵政」字樣,遵照交通部的指示,一律改成「中華民國郵票」(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2

         郵票中所再現的中華民國形象常具有政治意涵,例如:1957年12月25日發行「凸版中華民國地圖郵票」,郵票的圖案設計裡印有「光復大陸」的標語,此反映出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仍自認為代表中國的主權,所以票面的地圖包括現今的中國與臺灣。另外,郵票中常見的主題之一便是中華相關文物,所呈現的中華民國形象是傳承數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的國家。相對地,如定斯(Phil Deans)所指出,從1949年至1990年代末期,在郵票中的臺灣意象多是以自然景觀的方式來呈現,例如:臺灣的風景、或動植物(9)。於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這種將臺灣與自然意象連結的手法,即是視「臺灣」為一個地方、視之為一個地理名詞,不具文化意涵、或任何政治意義。 

二、臺灣與中華民國:如何解讀/獨/毒?

         二十一世紀之後的臺灣,因為歷經不同政黨的輪替,在郵票上也反映出不同的認同取向,也就是如何解讀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要以何為名當作對內與對外的「窗口」?於陳水扁政府執政期間,為了因應「臺灣正名」的政策,「中華郵政」改名為「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郵票票銘也出現重大變革。2007年2月28日發行「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郵票,此次的發行有兩個重大意義:其一,此為郵票史上第二次以二二八為主題(第一次是1997年2月28日所發行的「228事件50週年和平紀念」郵票);其二,此次也是郵票史上的重大轉折,那就是票銘原題為「中華民國郵票」(和英文Republic of China),改成「臺灣」(和英文Taiwan),這是「中華民國」郵票史上,首度以「臺灣」為票銘,這裡的政治意涵,便是使具有政治實體的臺灣和國名「中華民國」脫鉤,以避免陷入一中框架、或是兩個中國的論述泥淖當中,突顯的是臺灣認同、一種有別於「中(華民)國」的臺灣意識。

  接下來的一期是2007年4月12日所發行的「臺灣橋梁郵票(第1輯)」,但其票銘又題為「中華民國郵票」(和英文Republic of China),下一期在2007年4月25日所發行的「可愛動物郵票—小貓熊」,其票銘亦是「中華民國郵票」(和英文Republic of China),有趣的是,裡面十二元的小型張郵票,因為改版作業的問題,使得「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和「中華民國郵票」的字樣同時出現(〈小貓熊郵票〉)。自從小貓熊郵票的下一期開始,一直到2008年8月1日所發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郵票之間,票面皆印製「臺灣(和英文Taiwan)」的字樣,值得注意的是,這期間有兩次除外,其中一次是2007年12月16日所發行的「2007台北郵展紀念郵資票」,上面出現的中文票銘是「中華郵政」,另一次是2008年5月20日所發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紀念郵票」,其票面印製的中文字樣是「中華民國郵票」。於此,我們看見政黨輪替時,出現對於國家身份認同的斷裂,也就是中華民國與臺灣兩者間身份的拉扯與切換。

   2008年8月20日所發行的「節慶郵票-義民節」,又是郵史上的一大轉變,因為票銘恢復成「中華民國郵票」,所印製的英文字樣是「Republic of China (Taiwan)」,這裡有趣的是,票銘不再出現臺灣的中文字樣,但在英文字樣裡以括號加註Taiwan,為何中、英文的字樣不同調?為何要如此「做」票?難道是因為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係,在不同語境下就會有不同的解讀?如果郵票是對內與對外的窗口,這裡中英文字樣的不一致,是因為考量訴諸的對象不同所致?票面如果出現「臺灣」二字,就是暗示臺獨嗎?如果是的話,這會成為「票」房毒藥嗎(那會涉及郵票、選票、還是騙票的問題)? 如果以臺灣為票銘,是一種臺灣獨立的政治手勢,那這裡將票銘恢復成「中華民國郵票」、並去掉臺灣二字,即是一種解「獨/讀/毒」運動?

 三、小結

        由以上分析郵票發展的歷史來看,郵票當中隱含著政治語言、和當政者對於國家定位的解讀與意識型態,每當政黨輪替之後,郵票票面的字樣皆有重大變革。今年,也就是2016年,臺灣歷經第三次政黨輪替,票銘又會有怎樣的改變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1 參見林昶佐質詢行政院長的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vP1Mea_98。

2  參見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W_stamphouse/default.jsp。

引用書目

Brunn, Stanley D. “Stamps as Iconography: Celebrating the Independence of New European and Central Asian States.” GeoJournal 52.4 (2000): 315–23.

Deans, Phil. “Isolation, Identity and Taiwanese Stamps as Vehicles for Regime Legitimation.” East Asia 22.2 (2005): 8–30.

〈小貓熊郵票同時出現台灣與中華民國字樣〉。《大紀元》。2007年4月1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7/4/19/n1683879.htm〉。2016年3月27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