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編輯室前言

蔡林縉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2021年五月中旬的疫情升溫曾一度擾動了台灣民眾日常的步伐。公共空間與娛樂場所不是暫時關閉就是實施人流控管,諸多既定的時程與展演都宣告停擺或延宕。不過,台灣與全球疫情的「時差」也讓島嶼獲取了某種「後發優勢」,在步步為營中持續滾動修正。在新興數位科技應援下,台灣人文學社2021年度的理論營「幻」以線上會議形式如期夢幻登場。除了不同領域的講者圍繞「幻」此關鍵詞彙開展精湛的闡釋,學員們亦在遠距所形構之視聽環境下,虛幻而實感地經歷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知識體驗與對話模式。誠如理事長林宛瑄為理論營子題「幻界」撰寫的提綱所描繪,「近代媒介與科技的發展變革,似乎更凸顯了世界的繁多樣貌與流變動能。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於某種分裂/繁殖狀態,在日常經驗與所謂虛幻世界之間穿梭,或展開多重世界並置的知覺實驗」,為疫情時代人類的生命境況下了精闢的註解。

本期電子報以2021台灣人文學社理論營兩場講座精華及兩篇深度書評,作為2022年春季號通訊的夢幻開場。率先登場的是黃宗潔〈通往異境的兩種入口:談五十嵐大介與松本大洋作品中的幻・視╱世界〉,以去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歷史・當代」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迎接賓客》(The Welcome Guest,2011)作為探問人與非人存有間關係倫理之起始,側身潛入兩位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大介與松本大洋筆下的「幻視╱世界」。文章指出,五十嵐大介不斷邀請讀者「化為他者之眼」,調度各式感官來逸出主體既存之框限,在幻境中開啟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孔洞與甬道,於探測邊界之際想像並實踐主體與他者間共融及共存的可能。松本大洋則採取另種迂迴之反╱返身路徑,提示讀者覺察、肯認內在複數自我的異質多元,方是悅納異己、與他者共存的倫理前提。藉由兩位藝術家之奇╱歧異「幻視」所逼顯之重層「幻世界」,黃宗潔寫道:「過去與未來、自我與他者,在這樣的視野中,將創造出更多流動的、相連的可能。」

蔡翔任一種激進的人本主義——南美泛靈論略論〉則藉結構主義學者李維史陀針對西方哲學傳統的批判省思,將目光轉向南美洲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與宇宙觀。文章從南美洲幾個原住民族對主體(我)之不同稱呼,以及由「掠食行為」和「姻親式思維」所定義之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網絡來描繪南美洲原住民族獨特的宇宙論及泛靈論觀點。蔡翔任闡釋:「『人』是普遍的、無所不在而開放共享的,人類只不過也是身為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人』的一份子。『人』並不為人類所獨佔。」在南美洲原住民族的宇宙觀中,神抑或萬物都是「人」(person)存有的某種形式之一,而彼此之間又能通過水平式的橫向運動探測各式身體之間的形變與流轉,也因此是種「激進的人本主義」。兩位教授慷慨惠賜頗具學術論文格局之專文,編輯室特將兩篇鴻文分別以上、下篇刊載,以期讀者能夠細細品讀其中不斷湧現的理論幻術。

接續為新銳學者岳宜欣以及林明發所撰寫的兩篇深度書評。岳宜欣以共同體的「例外」、「治理」和「超越」三軸線作為進入黃涵榆教授《閱讀生命政治》的鑰匙,就這部不論是理論深度抑或關懷面向皆相當廣博繁複,且在多重書寫類型與文體風格邊界之間游移折返的生命—政治—倫理之書,為讀者提示了脈絡清晰且饒富洞見的路徑。林明發則自馬華文學的歷史脈絡出發,聚焦林春美在《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中針對《蕉風》之「非左翼」傾向,背後繁雜之歷史因素與風格脈絡逐一爬梳,並正面肯定了具備學者身分,且實際主持《蕉風》編務的作者此書之於馬華文學研究立下之里程碑。

從各種不同的幻覺、幻想,或幻夢中轉醒之後,吾人又該如何在這愈趨詭譎而難以預測的世態當中重新安置自己的存在,或在不同形式的「新常態」、「後疫情」(無論疫情是否能有終結的一日)處境中重建自我和他人的關係連結,重新共存?延續前述思考,編輯室在此隆重預告:下一屆台灣人文學社理論營將以「宅」為關鍵字,探勘「宅」所可能迸發漫射出之各種創造性想像與生命實踐,邀請大家鬥陣當回「宅」人類,做伙「宅」一起,共同激盪「宅」論述的潛勢與威能。

Back to Top